月季白粉病症状与防治
白粉病是切花月季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温室生产时全年都可发病。该病对切花月季的危害较大,较轻的病害会引起嫩叶扭曲变形、植株长势减弱和降低切花的观赏价值;严重的病害将造成植株落叶、花蕾畸形或不能开放、枝条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一、病 原
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 pannosa)和蔷薇单囊壳( Sphaerothecarosae),均属子囊菌门真菌。
二、发病症状
白粉病侵染月季的绿色器官,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均可受害,其中幼叶最容易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褪绿黄斑,边缘不明显,逐渐扩大,之后产生白色粉斑,由点连成片,形成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当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略膨大,向反面弯曲,节间缩短,枝条变细。花蕾染病时出现畸形,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受害严重时叶片从边缘变褐色,逐渐脱落,嫩梢枯萎,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三、发病规律
分生孢子在气温2℃-33℃、空气相对温度23%-100%条件下都可萌发。分生孢子发芽的适温为l7℃-25℃,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7%-99%。在温度为20℃、湿度为97%-99%的条件下,病菌孢子2-4 小时就能萌发,3 天左右就能产生新的孢子。夜间温度较低(l5℃-16℃)、湿度较高(90%-99%)时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白天气温较高(23℃-27℃)、湿度较低(40%-70%)时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所以春、秋两季是白粉病的盛发期。冷凉潮湿的夜晚与高温干燥的白天的交替循环,可以使白粉病迅速扩展,在这种条件下,白粉病在3-6 天后就会发生。
四、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芽、病叶、病枝或休眠芽内,或以闭囊壳潜伏,随芽的萌发,以子囊孢子或分生于孢子侵染幼嫩部位。分子孢子是重要的侵染源,它们随风、水滴和生产人员等传播,直接从表皮或气孔侵入,可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五、发病条件
环境条件是白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温室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温度高、温差变化大、种植密度大等都会引发白粉病;氮肥施用过多,土壤中缺少钾肥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灌溉不足、土壤过干会导致白粉病的发生。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小叶和光叶的品种常较抗病,而芳香族的多数品种不抗病,尤其是红色品种极易感病。植株的不同部位受侵染的程度也不同,幼嫩部位受到的侵染较重,尤其是嫩叶,因为含有S-丙氨酸和有“吐水”现象,对病菌于孢子萌发和侵染有利,所以受到的侵染最严重。
六、防治措施
由于白粉病在切花月季温室生产过程中发生非常普遍,而且难以治愈,对切花月季的危害较大,所以应该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严格控制病害的发生,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加强通风和透光性 种植密度要合理,保证植株的通风和透光。采用透光度好的玻璃或无滴膜,冬天要保持玻璃或塑料薄膜清洁,加强温室内的光照和加速升温,在保证温室内温度的前提下,提早揭去和延晚放下温室防寒物,使植株充分吸收阳光。加强通风,保持温室内的空气清洁。
降低湿度 通过加温、通风和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浇水要在睛天的上午小水轻浇,禁止大水浸灌,以免造成湿度过大。
科学施肥,平衡植株营养 施足有机肥,在保证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钙肥和硼、硅、锰等有防病作用的微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合理修剪,提高抗病力 及时清除温室内的残校、落叶和杂草,发病枝叶应及早剪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来源。温室内不要栽种其他作物或玫瑰品种,以便有针对性地管理和预防病害交叉感染。
定期喷施 农药每隔7-10天喷施好力克、福星、腈菌唑、粉锈宁、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和百菌清等农药,对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了防止产生抗药性,要多准备几种农药交替使用。喷药时要添加表面活性剂,做到全面周到,并特别注意喷洒叶片的背面。
使用硫磺熏蒸器
每晚熏蒸硫磺两小时,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但是由于熏蒸硫磺会加快塑料薄膜的老化,这将对生产带来负面的影响,使用时应慎重考虑。 我喜欢用三唑伦,效果很好基本可以断根 三唑伦,哪天上市场看看。 简单的来讲,白粉病发病都是在梅雨季节。
简单的药也就是多菌灵或者百菌清。
看到叶子上有白就喷,喷好了后,叶子上就有黑斑。
有些不懂,说喷了药,叶子上有黑斑了,是不是没好。
其实有黑斑就是好的症状了,没白粉了,虽然药治好了,但叶子也恢复不了正常的干净的状态了。
所以梅雨季节是防白粉的季节。 我用高锰酸钾效果也不错。。虽然不能去根,过几天又冒出来,但是杀死冒出来的白粉很有效。 ding 要学习学习 要学习学习 园子里的白粉病已经持续两个月了,换了好几种药都没效果,只好都强剪了。 什么叫表面活性剂啊 :L新手最担心的就是这些那些的各种病了。。。。。。再挣扎下看种不种月季 发现后,把叶子剪走不行吗? 预防为主~~~ 技术帖,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