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花友
x
世界园林体系中,西方规整式园林和中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是风格迥异的两大体系,这同样体现在对于坡地景观上的处理上。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缘起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差异,它反过来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下面就中西方的不同坡地景观的形成原因和样式进行分析。 : S7 k3 J3 R j r4 S, Q
一、崇尚自然的中国山水观 $ E0 Y/ A7 v: R4 J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山水田园生活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散布于广大山水中的乡村聚落塑造了中国最美的人居环境,赋有特殊的气质和魅力,形成尊重自然、创造性的利用自然的观念。归隐与田园生活的居住环境是人们的理想归宿,也成为众多文人学士追求的目标。在传统居住环境中,即使是在“官市”的理制城市中,山水环境也是与人的居住环境和谐组织,形成整体的空间体系。这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并不是由来而生的,它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v) Q2 [' ^7 r![]()
, j6 O4 [) W- W8 w3 ~9 y 首先,中国自古就有对“山水”的崇拜的传统,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成了景观、风景的代名词,人们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对山水的向往植根于人们普遍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同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如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最初园林的起源正是模仿这些人类第一自然开始的,园林沿着自然式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 6 \2 [8 O1 X6 [; Y: _. F1 M
2 H; h: L) _8 {2 o( w6 N' P& B& x
其次,背山面水、聚风藏气的山水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风水学也是把对山水、地势的考察放在首位,它以人为出发点,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环境规划的总体思想。古代认为理想的选址是: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限定的范围内,要有流动的水。另外,“风水说”对于曲折和起伏的地形有着特别的偏好,因此,选址大都在山坡地上,村落依山脚沿等高线排列,庄重的山势村托出村落的秀美,弯曲的小河环绕村前,村对面还有丘陵作屏障和对景,由此可以看出坡的形式自古对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也是山水文化的生态学依据。
+ ? I8 R/ H' D1 \6 a( t. H# j4 Q, t( Y 再者,尊重自然的观念是在适应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产生的,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对象,采用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和被世俗认可的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这种较普遍的社会认同下创造出遍及全国各地、融入民俗民风、形式各异的山水空间和艺术。 6 U) F6 S: C, `8 |$ P' k# d
![]()
. b* @' Z, j1 A1 e' C' c" ^ 二、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
8 ^$ X& [0 i' A3 J( z 欧洲园林文化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那里的自然环境远不如中国,雨水稀少,没有森林、山川,人们理想的天堂是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那时的园林就是从营造第二自然开始,通过人的改造,形成几何式的自然,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 L, z; b' j: ]+ O% j- P8 E' c: x
古罗马时候出现了一些大型的别墅花园,夏季为了避暑,这些别墅多建于郊外的山坡上,居高临下可以鸟瞰周围景色。这些园林傍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来维护和联系各台地。如建造于118-134年之间建造的哈德里安庄园(VillaHadrian)至今还保留比较完整的遗址,这是在西方园林中比较早期的坡地景观。 1 l- }1 `! p E8 d/ y: E
15世纪,大规模的追求田园风味的庄园在意大利出现,随后,这种风潮遍布欧洲大陆。文艺复兴园林继承了古罗马园林的特征,在视线较好的山坡上筑成坡地露台花园,形式多为几何形,尺度宜人。 : \9 u5 w- \9 a( G* B
![]()
2 \8 _3 b: F2 x+ ~6 U 17世纪,古典主义园林取代了意大利式园林,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造园家勒·诺特(1613-1700)。这一时期的园林是几何式的,花坛、水池、道路、植物等均有严谨的几何秩序,建筑的轴线统一着园林的轴线,大园林中又设计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小园林,统一又有变化,而周边的森林则成为园林的背景。
+ o l0 t* [& ~" @8 M( d 到了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自然式风景园林,大面积的草坡地、河岸自然曲折,植物自然成片生长,代表人物有肯特(WilliamKent1684-1748)、布郎(LancelotBrown1716-1783)等。代表园林有斯道园(Stowe)、布伦海姆园(Blenheim)等。随后,欧洲大陆的风景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几何园林自然风景化,另一种是出现新设计的自然风景园。 b" i. Q4 ]- i& U/ v% }
![]()
" w* q0 b' n- I' X6 h 从以上所分析的中外园林的特点来看,中外园林在造坡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国园林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与自然抗衡,是以创造把天然山水和人造山水以及建筑、植物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居住和游赏环境为最终目的的,这无论是在气势恢弘的皇家园林,还是在尺度宜人的私家园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西方园林坡地则是以几何规整式和对称式为主,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强调人的力量,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征服,是以人为中心的。 " Y8 f1 b* U) c- ], p8 F1 E* O
; P! U% K. X/ m R+ ]8 S/ G; {" Q 三、坡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6 C$ i# z4 U/ D$ h 坡地以其独特的景观效果逐渐被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不同形式的坡地所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形体表现和接地形式都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下面就着重介绍坡地的类型和特点。 # O) G9 `8 I5 j9 M
1、坡地类型
, ?1 M" R- {, B1 j- g 坡地类型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总体归纳起来在视觉造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对于给定的景观和设计环境可选择其中之一,但在同一个工程中把几种类型结合起来也是有可能的,这三种坡地类型分别是地貌形状的造型、建筑构造的造型和自然主义的造型。 7 S4 k# D1 O5 ~
·地貌形状的造型
0 j {% D2 @5 w' [ 拟建的小区坡地在生态上和原来的天然景观特点融合到一起。它通过重复类似的地貌和地形构造反映形成景观的地质作用力和天然的造型。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原有地貌的特点,而使所需的再修整量最小。 3 K$ Y- E: s( \3 z. Z/ M
·建筑构造的造型 1 u, S$ U+ n5 M7 H1 ?
拟建的小区坡地产生均匀的坡度和造型,通常几何形状非常明显。沿着各个面之间的相交线非常清晰,而不是柔和的边界。这种修整类型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人力支配感强。 & a$ f q: c% X9 t
·自然主义造型 8 o. E! {- n3 r: V
这种类型是目前景观设计中最普遍的一种造坡方法,它用抽象的手法模仿天然地貌,类似于山坡和山谷的造型,自然起伏的造型与挺拔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7 [5 s, U, y; g6 s
![]()
( H- K/ @6 b. R. N( m 2、坡地景观的特征
$ U( O9 T+ X( V8 b: `( C1 O. \ 坡地景观相比较于其他景观形式,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坡地的地形和地表肌理的丰富变化使坡地景观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其次,从景观意象的产生过程来看,人们对于坡地环境的知觉感受和情感交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对其空间领悟、文化认识、感情体验已经形成一定的认同感。
T* ?1 l8 o9 E' @" a8 }6 r3 R ·景观独特性: 0 ?/ v4 _( B0 e, |9 F
坡地最明显的场地特征在于起伏的地形,地形的高低变化赋予了坡地景观特有的景观意味,也就形成了坡地特有的场所性格。竖向上的高度造成了坡地视觉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植被和构筑物,使得地形显得更加高低错落。 ; i9 c- E5 y2 k3 N3 `" B6 q
坡地的自由轻松的轮廓线与建筑严谨硬朗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软化了建筑硬朗的线条给人带来的生硬和紧张感,层次感的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从视觉、空间和情感等多方面获得场所体验。
7 [1 ~! p. O3 U8 [+ \ 此外,由于坡地地形的隆起,人们获得广阔视野和多变视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坡地的高度,人们的视点位置较高,其视角是全向性的,可以从水平向和垂直向都获得更丰富的视角。若人在坡腰,既可仰视又可俯视;一方面,由于坡地存在一个斜面,建筑对于地表的遮挡减少了,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物后面的坡地,而在平坦场地,人的视域会受到建筑物的限制。 3 X7 R. a& p* e5 Y2 a+ _ {1 o
![]()
+ ^: W9 Y% R8 m- `' [3 z ·情感认同性:
& O4 c/ M: Z6 v; A3 J' U* ^/ K1 h 景观认知离不开景观客体,也离不开人的主体的认知活动,坡地也不例外。
6 J1 z3 Y5 v ~1 D' L/ ^ 坡地虽然有别于山地,但他们在地理学上有相当的共同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山地的一个组成部分。 ! o: ~5 Z4 s8 ]7 _+ ^7 t
自古以来,自然山水一直是景观的最重要的内容,它聚集了人类情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认同,是人类文化的成果。儒家推崇“山水”,把山水当作人类道德品质的写照,暗示人的品质应该象山一样高大、自然和质朴;而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则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