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季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花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一月花卉病虫及其预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3 10:2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一月发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
5 I. @* P+ _: l  L/ Q   * w% E8 b& s0 G, w9 @: R- x
  (1)兰花类环斑病 ' Y3 U* e+ I% l
  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为害兰属、卡特兰属、石斛兰属、蝴蝶兰、万代兰属、文心兰属、齿舌兰属、鹤顶兰属、虾脊兰属、竹叶兰属等属植物。叶上病状花叶状,可形成褪色的楔形斑或同心圆,可联合成多种形状,并间有绿色,有时产生细长型褪色斑,但一般不产生坏死斑。感染早期病症明显,可使叶片脱落,后来却渐不明显,但仍带病毒,并且潜伏可达一年以上,可长期不显症状。大棚栽培,全年均可发生。
" j% q  X5 n' Z% p, W  [防治对策]
7 X+ i5 f& L' O, t1 z' ?  
2 |- J! Z- X2 {& _  加强检疫,不要购入带病毒的兰株,切断病毒来源;购买兰花时,可用透光照视法,仔细检查兰株叶片,发现可疑斑痕,宁可不买;生产性栽培,发现病株后要及时将其销毁,对发病兰株使用过的材料、盆具等都要进行隔离烧毁或进行严格的消毒;及早杀灭蚜虫等,兰棚周围清除杂草,不要栽培茄科、豆科等易带毒感染的植物;少量盆栽出现环斑病,可选用1.5%的植病灵乳剂、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抗毒剂一号、20%的病毒净、病毒灵等农药防治。
/ w& q7 D" I3 n   - U7 O4 g& U* ~) M, _
  (2)杜鹃叶肿病 4 Z" Q' C7 k) w4 @" `2 e" A7 }' \
  又称饼病、瘿瘤病,为杜鹃花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杜鹃外担菌(Exobasidium~ododendfi)引起,野生-和栽培的杜鹃花都可受害。该病分布于我国广东、云南、四川、湖南、安徽、江苏等地。该病菌主要为害杜鹃花嫩梢、嫩叶、花、花芽和幼芽;发病初期,感病叶片表面产生淡白色后变为淡红色的病斑,病斑半透明状,圆形:病部明显肿大、变形,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半球形。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发病严重时,全叶肿大,或者畸形卷曲,最后病叶枯萎脱落。感病幼芽变成球形的瘿瘤。花受害时,花瓣变肥厚,呈肉质、蜡质不规则形的瘿瘤。病花、病芽最后枯死。新梢受害,有时在顶端形成瘿瘤或丛生肥厚的叶片,常引起枯枝。菌丝体生长在寄主体内,菌丝上产生吸器伸入细胞间吸收营养。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对寄主进行侵染。一般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发病较多。病原菌潜育期为7~15天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 5℃~20℃。而温度偏低或偏高,病害则停止发展。温度不高、湿度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环境易发病。 6 S. G. y; g- c  T4 p
  [防治对策]
$ w9 T% d1 c+ |1 z) A7 w) i" E  减少侵染来源,彻底清除感病叶片和幼芽,集中销毁;加强养护管理,合理施用水肥,植株不宜过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加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杜鹃发芽前,喷洒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预防,或于发芽前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预防侵染:发现少量病芽或病叶时,及时摘去烧毁;杜鹃抽展新叶时,每隔10天喷洒一次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防治该病的发生;初发病时,喷施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隔10~15天喷1次,喷3~4次。   T$ N) A; S' \
  
; [% G/ n6 H. [2 A' X  (3)灰霉病
3 A, s  h1 X! p+ z( G  在黄河以北地区,已入大棚内的盆栽花卉,棚室内的光照、通风。温度条件等,特别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蔓延。它主要为害植株的花、果、叶片等器官,由半知菌亚门的灰葡萄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它发育适温为10℃~32℃,最低为4℃,相对湿度90%以上;由于棚室内湿度大、通风不良、温度适宜,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因。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菌从萼片、花梗、叶片等的气孔或伤口处侵入,致使观果植物的果实表皮呈现灰白色水渍状软腐,湿度大时果皮产生大量灰色霉层:病花落到叶片上,易引起叶片发病,形成着生灰霉的大病斑:烂花、烂果落到茎上,引起茎干腐烂,严重时植株枯死。非洲菊,仙客来、瓜叶菊、报春花、一品红、丽格海棠等种类的花、叶,均易感染灰霉病。 + P# w6 Z* a; O/ }9 g2 i
  [防治对策] . I/ A: A: u% `& D
  应强调通风、增加光照,勿使叶面有长时间的湿气滞留,采用无滴薄膜覆盖,可避免或减少灰霉病的发生。对已发生灰霉病的植株,要及时摘去病叶、病花、病果以及有破损的叶片;应特别注意对已长满灰霉的器官,在摘除时必须轻轻用小塑料袋套住染病器官再行摘除,避免病菌孢子和菌丝体乱飞,否则会在别的健康植株上谤发灰霉病;摘除的感病器官,可集中烧毁;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可抑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发病初期,可用40%的百菌清烟剂,或15%的速克灵熏3~4个小时,每亩大棚用药250g;还可用5%的百菌清粉剂,(每亩大棚用药500g)于傍晚喷撒。喷雾法,可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每10天一次,连续3~5次;或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的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交替喷洒,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   {" x, y2 b- i
   % I& X6 y  D$ p
  (4)种球(根)腐烂病 ' \0 Q: i. F# ]6 V6 C
  多种球根花卉,包括球茎、块根、块茎、鳞茎、根茎类等花卉种类的种球(根),如大丽菊、美人蕉、大花美人蕉、唐菖蒲、晚香玉、小苍兰、百合类、黄精等,到了11月份地上部分已经或早已枯死,其球茎、块根、块茎、鳞茎、根茎等,正处于休眠或砂藏准备越冬状态。如果由于球茎、块根、块茎、鳞茎、根茎内含水量过高,或砂藏、干藏环境通风不良、湿度偏高,或因为其本身及环境中有多种霉菌等存在,或由于贮藏前消毒工作不到位,均有可能造成种球或根茎大量腐烂,酿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1 Z( W7 S( R6 n0 L
  [防治对策] : f0 ^/ m6 |0 p4 C3 P$ ?
  在采收球茎、块根、块茎、鳞茎、根茎时,应将其不必要的茎、干、枝、叶等彻底清理干净,特别是美人蕉、大丽菊等,然后进行收藏;对含水量较高的种类,要通过风吹、阴凉,使其含水量降至安全含水量以下,如大丽菊、大花美人蕉等;对贮藏室、砂藏环境、贮藏用砂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减少病菌来源;对必须用湿润沙贮藏的种类,要掌握好砂的含水量;在球茎、块根、块茎、鳞茎、根茎的贮藏期间,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有腐烂的个体要及时剔除,并进行一次补充消毒。
  E- A# a& q, ~  
9 y# ]5 i) v" d0 P  Z% s* B  (5)马蹄莲炭疽病 8 z, V4 {5 i7 i, J9 ?5 \
  由半知菌类的盘圆孢属病菌引起。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初期为褐色圆形小斑,后扩展成大斑,中央灰白色,呈轮纹状,向外扩展,边缘红褐色病斑周围有褪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环境潮湿时,出现橘红色胶质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斑穿孔破裂。露地栽培在5~6月的梅雨期发病严重,大棚栽培,只要温湿度条件适宜,生长期间均可分发生。 5 L0 A7 g3 G9 N+ c
  [防治对策]
' U: D, O# p& U( L6 a  盆栽每年更换新鲜栽培基质,地栽不要重茬,以免基质或土壤中存在带茵残体。注意通风透光、氮磷钾平衡,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植株发芽前,于栽培苗床上喷洒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出现少量病斑,及早摘去病叶销毁;发病初期,用50%的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荆800倍液,交替喷洒防治。
! I6 u6 j' V7 Y" e0 N. h; L6 Q9 Q  在11月份,还应对行道树干,继续进行涂白;枯干式、劈干式树桩盆景,可对其枯干、劈干部位涂抹石硫合剂防腐,以防止树桩木质部深层发生腐烂。 - x- P# Y3 G! L% S9 ?8 i, p+ D
  
( O/ P) Z2 S" Z+ `  十一月发生的主要虫害及防治对策 $ q/ h" B* T( G; v6 N' x
  
5 q' b& i4 x9 a6 Z* g6 ~  (1)榕母管蓟马
) L, s* A& o! w' P  榕母管蓟马,又称“饺子虫”,属缨翅目,管蓟马科,是榕树上一种重要的害虫,过去在我国长期使用G.uzeli学名。主要分布于南方,近年随苗木、盆景调运传播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等地。榕母管蓟马主要为害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垂叶榕(F.benjamina),以及这两种榕树的各种栽培品种,在其它榕树种类上偶见发生。以榕树幼苗受害较重,尤其是制作成盆景的榕树受害最重。其成、若虫刺吸榕树嫩叶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的紫红褐色斑点,芽梢凋萎,叶片沿中脉向正面折叠,形成“饺子状”的虫瘿。数十头至上百头成、若虫在虫瘿内吸食危害,受害严重的盆景榕树整株嫩叶卷曲成饺子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危及植株的正常生长,使榕树盆景降低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榕母管蓟马在西南地区一年发生9~11代,发生代数和每代所需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特别是干旱季节,危害猖獗,高温多雨则对其发生不利。此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几乎常年可见成虫、若虫和卵。 ; W4 K. Z4 P  L
  榕母管蓟马成虫体黑色有光泽,腹部有向上翘动的习性,行动活泼、善跳、喜爬向四周取食,不常飞,只有受惊时飞翔,在酷热天气或叶片渐老后,会飞翔转移到附近其它榕树上危害。成虫一般羽化5~7天后开始产卵,多数雌虫将卵产于饺子状的虫瘿内,1、2龄若虫群集于虫瘿内刺吸榕树嫩叶的汁液。3龄若虫形成大而明显的白色翅芽,不取食,不排泄,行动开始迟缓。4龄若虫转入表土层或在叶枝缝隙内化蛹。蛹初期白色,3~4小时后变为淡黄色,1天后为暗红色,翅芽呈黑色,为即将羽化的蛹,蛹历期7天。 9 d: o, T- G' B& w
  [防治对策]
" @1 ^1 Z. N" b( q' g  注意保护小花蝽、横纹蓟马、华野姬猎蝽等天敌。对榕树过密的枝叶、虫瘿叶、枯枝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以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对抑制该虫繁殖,减少虫口密度,有一定作用。药剂防治,榕母管蓟马隐藏于虫瘿内,防除有一定困难,必须抓住施药适期,在榕树抽梢期、尚未形成虫瘿前喷施5%蚜虱净乳油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的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已大量形成虫瘿时,可用40%氧乐果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根施15%涕灭威颗粒剂。每盆15克,防治效果也不错。
0 T9 j6 s; v# f# T  @8 l7 S  
" U: S9 v7 e+ U# H8 w2 G  (2)小地老虎
" F' {2 Y0 ]( o) g  小地老虎为鳞翅目、夜蛾科地下害虫,别名土蚕、地蚕,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一串红、小丽花、万寿菊、百日草、雏菊、蜀葵、鸡冠花、石竹类、羽衣甘蓝、凤仙花、刺梨、桂花、广玉兰、木芙蓉、海桐、悬铃木以及苗圃各种苗木。其幼虫将花卉植株幼苗近地面的根茎部咬断,使苗株死亡或啃噬花木植株的根系,导致植株严重生长不良。一年发生的代数由北向南不等,黑龙江2代、北京3~4代、长江流域及以南4~5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华北5、6、8、9、10月为幼虫为害期,南方幼虫为害会更早和更迟。无论发生几代,危害最严重的是第一代。因此在长江流域越冬代的成虫羽化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应切实加强对秋末冬初越冬蛹、老熟幼虫及早春越冬代成虫的防治特别重要。其成虫有趋化性,喜糖、醋、酒的气味,并有趋光性,多产卵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叶背上,少数产于枯叶及土缝下。低龄幼虫群集取食幼苗嫩叶,4龄后白天潜伏、夜间为害,有假死性,将咬断的幼苗拖至洞口,易于发现。
* U& @* o! H- W4 a" t4 e& A  [防治对策]
& d( X8 d" I4 f  f( z( d3 L  秋末冬初,彻底清除苗圃地及周边的杂草,翻地冻垡,可杀灭越冬代的蛹和老熟幼虫;对明年用作培养土的肥料、腐殖土、锯末等经堆沤后,摊开冻晒。杀灭虫、蛹。利用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成虫:早春再一次清除周边杂草,防止小地老虎成虫产卵;利用堆草、毒饵等来诱杀小地老虎幼虫;小地老虎的1~3龄幼虫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及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机,可用2.5%的溴氰菊酯、20%的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晶体、50%的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喷洒苗株。 ; }% w6 w6 e, m9 ]9 t( f
  
0 _' m) {6 @  L" _  (3)吹绵蚧
5 W9 i* {. t% a% a! a  吹绵蚧为同翅目、硕蚧科刺吸式害虫,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牡丹、蔷薇类、桂花类、南天竹、柑橘类、海桐、米兰、山荼类、扶桑类、石榴类、玉兰、含笑、常春藤、棕竹、梅花、夹竹桃等80科250多种观赏植物。最容易识别的是其雌成虫及卵囊,雌成虫体呈椭圆或长椭圆形,长5mm~10mm,橘红或喑红色足和触角黑色,体表生有黑色短毛,背被白色蜡,向上隆起,以中央向上隆起较高,腹面平坦,产卵前在腹部后方分泌白色卵囊;卵囊半卵形,从腹部末端生出,突出而隆起,不分裂而成一体,与体腹成45度角,与体同长,囊表有明显的纵脊14~16条。通常在口十反面及枝梢上寄生。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2N3代,有世代重叠。雌成虫以4、7、8、10、1 1月为最多,多数群集固定一处,腹部分泌蜡质形成卵囊,边分泌蜡质边产卵,产卵期长达30余天,每一雌虫可产卵数百至2000粒,多营孤雌生殖;幼虫孵化后分散活动,多寄生于嫩梢及叶背的主脉两侧,每次脱皮换居一次,2龄后逐渐转迁到枝干上群居危害,吸食树体汁液,同时排泄蜜露。温暖(22~28℃)高湿的棚室内,发生尤为严重。
6 ~8 x  m3 @2 |" b8 ?8 s/ i  [防治对策]
# g! R, a. }0 w# T0 s( n  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保护好天敌,如大红瓢虫、小红瓢虫、红环瓢虫、澳洲瓢虫等;秋冬喷16~18倍的松脂合剂,或20~25倍的机油乳剂:少量盆栽一旦发现,及早抹去活的雌成虫体:初孵幼蚧期。喷洒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木本花卉可于休眠期喷洒1~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45%的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 z3 S  k% n5 y+ ]/ q" g9 ^/ s/ }
   * P" `. T$ ]8 n5 i" Q
  (4)袋蛾类 7 `# T7 }4 K$ Z- d4 b+ P! ]
  在山茶类、桂花类、海棠类、棕竹类、柑橘类、含笑类、梅花、蜡梅、香樟、石榴、木芙蓉、红枫、紫叶李、紫叶矮樱、红栌、紫荆、木槿、乌桕、三角枫等木本花卉的枝条上和叶片背面,有可能藏匿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蛾等越冬代老熟幼虫,是来年主要的虫害来源:搁放在大棚内花木上寄生的袋蛾类有可能继续危害,给盆栽花木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 a4 ~3 Z) i/ r$ y
  [防治对策] 5 x0 |8 N: l+ q) U+ ~; c0 B
  无论是室外花木,还是大棚内的盆花,对其枝叶上吊挂的大袋蛾、茶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之袋囊。要全部予以摘除,并集中烧毁。可大大减少来年袋蛾类虫害的发生。 * {. T7 |8 G  U8 P
   # L. P0 w& ^/ A2 Y0 c- h
  (5)蜡蝉类 7 o; s) _7 ]$ Q! L1 P
  青娥蜡蝉于秋末在寄主花木嫩枝、嫩茎的皮层下产卵,产卵部位般会粘结有少量绵状蜡丝:广翅蜡蝉在寄主花木嫩梢组织中产卵越冬,产卵处表面覆有白色蜡丝;碧娥蜡蝉于秋末产多产于嫩梢皮层下或叶背组织内越冬,产卵部位呈褐色,上覆棉絮状蜡丝:斑衣蜡蝉多产卵于树干的向阳面,卵呈块状排列,表面覆盖有一层灰色蜡质。 * _! _6 L. m5 Q4 W5 {. [8 g
  [防治对策]
( y7 a( G8 `' S& D1 c& ~% i  清除地栽花木周围的杂草,刮去花木主干向阳面的斑衣蜡蝉卵块;剪去嫩梢上有蜡蝉类产卵伤痕的枝条部分,将其集中烧毁;主干明显的花木植株喷洒石硫合剂或进行树干涂白,以达到杀菌灭虫的目的。 2 [) w6 M  o  W3 \+ a" N# O' U
  对葡萄、海棠类、玫瑰、月季、山茶、菊花等易发生叶部病害的花木,将其植株下的落叶收集起来进行烧毁,可明显减少来年病害的发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花友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顶 踩
2#
发表于 2011-11-19 18:41:4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要支持。
3#
发表于 2013-4-24 06:20:52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花友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月季网(中国花卉邮购网) ( 皖ICP备11000863号 )

GMT+8, 2025-8-30 04:35 , Processed in 0.1169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